中国自古以来临海股票配资,就有
“养儿防老”
的传统文化,一位78岁的老人,被儿媳妇赶出家门,常年住在破烂不堪的废井房内,自谋生路。这位老人做错了什么?真相让人大跌眼镜。
“爸,我们来接您回家”,废井房里传来两个农妇的声音,只见她们一脸殷勤地看着老汉,期盼着老人的回答。然而老人理都不理她们,嘴里大声地回道:不回。原来,这两个农妇是老人的儿媳妇,前段时间她们嫌弃老人没钱,还总是生病吃药,活脱脱就是一个累赘,将老人赶出了家门,但是没想到的是,这个累赘竟然突然
“大发横财”
,听说,前两天政府送了30万给老人,同时,还许诺每个月给老人2000元的生活费。早知道有今天,她们肯定抢着要来,定会好好伺候。只是这突如其来的30万,真的是
“横财”
吗?这个老人究竟干了什么?为什么可以得到政府如此高的补贴呢?又为何被儿媳赶出家门,沦落到废井房安身呢?
正所谓“有因才有果”,老人之所以得到如此福报,全是因为,早年他对社会和国家做出了更大的贡献。
展开剩余91%吃百家饭长大
1942年,河北一农户家,传出一声男婴的啼哭,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,新生命既是希望也是负担。因为当时日寇到处扫荡,老百姓的家里都被抢了个干净,能不能养活还得打个问号。即便如此,父母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顺利长大,于是便取名为
孙顺明
。孙顺明的童年是不幸的,在他八岁那年,父母相继生病去世,只留下他一个人。年幼的他不知何去何从,幸而得到村民的照顾,谁家有吃的都会给他送去,就这样,孙顺明靠吃百家饭慢慢长大了。虽然从小失去父母,但
孙顺明
非常懂事,有一种远胜于同年人的成熟,他开始帮助别人干活,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。这种生活,一直持续到他16岁的时候,孙顺明觉得自己可以自力更生了,离开了家乡,决定去大城市找一份工作。孙顺明离开家乡来到了北京,他看见了
志愿军
回国时的壮阔景象,也就是这一幕,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。当时中国刚结束了抗美援朝的战争,志愿军们踏着整齐的步伐,英姿飒爽地从大街上走过去,老百姓在街边锣鼓喧天、鞭炮齐鸣,
热烈欢迎志愿军回国
,整个北京城都弥漫着喜气洋洋的气氛。如此热闹的景象,在孙顺明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他心中有了参军的梦想,希望自己,也能成为一名人民子弟兵报效祖国。
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
很快,
孙顺明
就去了县里的征兵处,要求参军,由于他身体素质好,经过一系列的筛选后,如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。当时新中国已经解放了,不像之前那样,动不动就要去前线冲锋陷阵,所以孙顺明参军后是一名工兵,主要任务就是在福建挖山洞,著名的
816地下核工程
,就有孙顺明参与建造的,这些山洞用来储存保证国家安全的各类型武器,随时应对战争的爆发。
后来,孙顺明离开了福建的部队,被调去西北保卫边疆。第一次来到西北地区,孙顺明不适应当地高海拔地区的气候,被凌冽的寒风和零下几十度的天气,给冻得全身发抖,很多战士也不习惯,出现了
高原反应
,出现了
喘不上气、头晕、呕吐的反应
。这就意味着解放军战士不仅需要克服恶劣的天气,还需要面对严重的高原反应,所以孙顺明和战士们严格按照计划落实训练,克服了艰苦的环境,驻扎在我国的西北角守卫边疆。他们每天在大山上一遍又一遍的巡逻,因为海拔的原因,有的人胸闷气短,有的人整个脸肿得像皮球一样,再加上环境的原因,风雪太大,他们走的非常小心,否则稍有不慎就有掉下山的风险。尽管如此,他们并没有退缩,反而觉得自己
保卫边疆责任重大,无比光荣。
成为战斗英雄
然而,事不遂人愿,在1962年,印度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,在我国边境上频繁搞点小动作,解放军战士和印度士兵,时不时就会产生摩擦和对峙。可后来印度士兵得寸进尺,主动发起了战争,解放军战士被迫开始防御。孙顺明和战士们在边境线上,一次又一次地阻击印度军人的冲锋,由于人数悬殊过大,孙顺明所在的边防部队损失惨重。看着身边的几名战士中弹身亡,
孙顺明
心中的怒火激起,势必要将这些人给赶出去。可印度军人仗着地形优势,一次又一次地发起进攻,孙顺明以及其他几名战士就这样坚持着,他们只有一个念头,保卫国家,就算死也要死在阵地上。随着长时间的战斗,
孙顺明
所在的队伍弹药几乎全部用完了,为了避免更多人的伤亡,他们只能实行战略性撤退,躲到一个山洞里,等待援军的到来。直到此时,孙顺明才发现自己负伤了,伤口一直在流血。
然而,他坚持轻伤不下战场,只是简单地包扎了一下,就继续投入了战斗。战斗期间,孙顺明一直冲在前线,一如既往地奋勇杀敌。不过也因此成为了对方的目标,一个印度士兵乘乱对着他的腿就是一枪,一颗子弹落在孙顺明的大腿上,为了不影响战斗,
孙顺明
忍受剧烈的疼痛,用匕首把子弹取了出来,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包扎,就继续抵抗印度军人的一次次冲锋。一直到敌军被击溃,孙顺明才支撑不住晕了过去,被送往医院救治,好在子弹没有伤中要害,腿伤是治好了,却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,给
孙顺明
后来的老年生活带来了不少困扰。随着印度军人被打回边境线,
孙顺明
和战友们所在的部队取得了胜利。战斗结束后,
孙顺明
所在的班级全部荣获了二等功,
孙顺明
因为这次英勇表现,被授予了一等功勋章。
战火平息后,上级部门念及孙顺明在战斗中受伤,又立下了一等功,想调他回部队防区,并且可以获得升职的机会。面对如此优厚的条件和前途,
孙顺明
竟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,他选择继续驻扎在边境线上,守卫祖国的平安。几年以后,
孙顺明
低调的退伍,回到了养育他的河北家乡。
退伍后,
孙顺明
拿到了一笔退伍金,他用这笔钱在老家置办了房屋,还娶了媳妇,过上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。孙顺明在村里,绝口不提自己在部队的事情,大家都以为,他在外面做生意发了财,可以盖房娶妻,很是羡慕。有些村民生活困难,就找孙顺明借钱,孙顺明知恩图报,面对村民的请求他都会该帮忙的帮忙,该拿钱的拿钱。妻子一开始很不愿意,了解到孙顺明是吃百家饭长大的,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毕竟丈夫这样做也是能理解的,自己生活还算无忧,哪能不帮助村民。在随后的日子里,
孙顺明
与村民们相处得非常融洽,也慢慢在村里积累了一些威望,两个儿子也陆续出生,一家人生活的幸福美满。然而,身处幸福的孙顺明怎么也不会想到,妻子竟然会早早地离开自己。自那之后,他就带着两个儿子生活,又当爹又当妈,期间有人给他介绍对象,但他都拒绝了,他只希望两个孩子,能够健康长大便是他唯一的夙愿。期间,也有不少村民来借钱,
孙顺明
自然是来者不拒,所以后来孙顺明几乎也没啥钱了。尽管生活也很困难,但孙顺民还是将两个儿子拉扯大了,并倾尽所有为他们盖上了新房,还娶上了媳妇。
英雄暮年,儿女不孝
本以为把孩子安顿好之后,自己就可以安享晚年了,谁料两个儿子都不孝顺,儿媳妇的性格也很泼辣。因为孙顺明在战斗中负伤留下了后遗症,年轻时没什么问题,可以干干活,可上了年纪后,旧伤越来越严重,已经到了走不了路的程度,更别提干重活了。这个时候,原本定好轮流赡养老人,看老人腿脚开始不便,就开始互相推卸责任,谁也不愿意赡养,两个儿子又是怕老婆的人,再加上他们在外打工,根本管不了这事。
最后两个儿媳妇就商量着把
孙顺明
赶了出去,无奈之下,孙顺明只能在村里一个废弃的机井房里生活。其实,这里就是一个冬天漏风,夏天漏雨的破房子,是为了灌溉土地而搭建的。起初,孙顺明的儿子儿媳,还会隔三差五给父亲送饭,后来干脆连饭都不送了。对于自己儿子和儿媳的做法,连村民们都看不惯,不止一次去他们家替孙顺明老人要说法,但是俩儿媳妇根本没有悔改的意思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,
孙顺明
住在破房子里,帮孙顺明把房屋修缮一下,轮流给老人送饭。就这样,
孙顺明
又回到了小时候那样,“东家吃一口,西家吃一口”的日子。
这样的日子一直到了2020年,当地政府得知消息,才查到了这位老英雄的下落。原来,当年在征兵处所报信息有误,名字错了一个字,再加上他当初在四川当兵,退伍后回到了河北,很多资料没法核实,当地的政府也不知道,有这么一位老兵。当政府的工作人员询问,老人为什么不联系政府时,
孙顺明
说没有必要给国家添麻烦。当老人把自己的勋章、证书,这些东西拿出来时,才知道了
孙顺明
的真实身份,他就是政府一直寻找的战斗英雄和功勋老兵。看着老人如今窘迫的情况,工作人员都十分痛心,对这位功勋老兵的晚年凄惨感到难过。
身份得到确认
确认了
孙顺明
的真实身份后,当地政府马上把这些年,
孙顺明
老人从未领过的抚恤金、伤残补助全部一次性发放,一共30万,并且每个月给老人补贴2000元的补助金。孙顺明被这份迟到的奖赏,惊呆了,他没有想到,国家依然没有忘记自己,还会给自己这么厚重的礼遇。想到这里,他一时热泪盈眶,激动地握着工作人员的手,表示自己不能收30万的补助,自己年纪大了,花不了那么多钱,希望国家可以收回去。听到老人的话,在场的工作人员和村民都十分敬佩,一直劝老人收下这笔钱,好好安享晚年。这时,村民们才知道,孙顺明是打过仗的英雄。
也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,两个儿媳妇得知消息后,赶来机井房,想把老人接到自己身边孝顺。可孙顺明拒绝了儿媳妇的“盛情邀请”,他将20万元捐给了村里,用于村里修建学校和道路,帮助村民解决一些困难,剩下的10万留给自己看病买药。就这样,在政府的关怀下,
孙顺明
老人摆脱了过去,没有尊严的老年生活,享受剩下的时光。到底是老战士,为了保卫国家,几次差点丢掉性命,就是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,也没有找国家添麻烦,这种品质属实让人敬佩。
孙顺明
一生是苦难的一生,明明是英雄,暮年却得不到儿女们的善待,也多亏政府和国家,一直没有放弃寻找,才让他晚年生活得到改善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
“百善孝为先”
的传统文化,希望子女们都好好赡养老人,不要被社会唾弃。
*(图片来源头条素材图库临海股票配资,切勿与文章内人物关系相匹配阅读)
发布于:天津市